今天是:
站内搜索:

服务园地

联系我们

电话:0746-6382852
地址: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路130号
邮编:425199
老年保健
当前位置:首页 - 服务园地 - 老年保健
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
来自:站点 时间:2015-06-26 浏览:2026字体大小:

中医学植根于中国文化,中国文化的一些优良传统,如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,顺应自然的生死观念,中庸和谐的人本精神,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等,都无不在中医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理论和实践中贯穿始终。

中医学是一门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生命科学,它不仅包括对疾病的诊疗,还包括对养生防病的指导。(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将病,下工治已病。)
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枉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可以说,这段话是中医有关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及其方法的概括。根据此,我将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为如下5个方面予以阐述:

顺应自然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劳逸有度,心态平和。

1. 顺应自然

老子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。”这里所谓“自然”,虽然也包含有自然界的意思,但主要是说“自然而然”,即自然形成的过程、规律及状态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在天为气,在地成形,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”;又说:“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”。这都说明:人和万物皆是天、地交汇,自然演变的结果。“物生谓之化,物极谓之变。”人体生命的“生化极变”,就是一个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的自然过程,是不可改变的。

人体生命的自然过程(寿命)究竟有多长?从人体自身来说,决定个人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?

按照《内经》的说法,人的自然寿命一般为一百岁左右,称之为“天年”。(近代生物学家巴风说,人类的寿命与某些哺乳动物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,即相当于其生长期的5-7倍,人的生长期是20-25年,故人的最高寿命应为100-175岁。)

对个体的人来说,决定人体生命自然过程的盛衰变化、寿命长短及繁衍续断的,主要是自身“肾气”的盛衰。

“肾气”来源于何处?

人体的“肾气”主要来源于先天父母的精血,故被称为“先天之本”,相当于现代科学所称的“基因”。而人出生以后,其“肾气”又有赖于五脏所化生的气血精微不断充养,称之为“后天补先天”。在诸脏腑中,脾胃尤为重要,被之称之为“气血生化之源”和“后天之本”。

中医学认为:人出生后,其肾气的盛衰的速率,男女有别,男人以8岁为一阶段计算,女子以7岁为一阶段计算。具体讲:男子16岁(二八),女子14岁(二七),就发育到了青春期,由于肾气的充盈,男子有“精液”,女子来月经, 具备了供其繁衍生殖的物质和能力。自此以后,男子到40岁(五八),女子到35岁(五七),是人体肾气充盛、智力和体力逐渐成熟,以至极盛的阶段。“物极必反、物壮则老”,因此,人到40岁左右即是人体“盛极而衰”的“拐点”。人体肾气及五脏气的衰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一般可持续到100岁左右,才衰竭殆尽,生命之火熄灭。而对于少数先天禀赋即肾气特别好,而又善于养生的人来说,衰老得会更慢些,寿命会更长一些,即可以达到《内经》所谓“年已老而有子”、“春秋度百岁而动作不衰”的境界。

这就是人体肾气由盛至衰的大致过程。人体生命这一生、长、盛、衰的自然过程,是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的,我们只能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,即所谓“顺其自然”。但是,个体的健康或衰病、长寿或夭折,不仅只取决于先天的因素,还与后天生活环境条件及自我心身调养的水平有关,而且,肾气的盛衰变化,也与后天的调养密切相关,因此就需要我们主动采取适当的措施,以“有效应对”环境、气候的变化和疾病的发生,防止生命的早衰和夭折,甚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故三国的曹孟德的千古名句:“盈缩之期,不独在天;养怡之福,可以永年。”

如何有效应对而又不违背自然规律?这里,主要强调4点:

1.1养护脾肾。

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自然进化,已逐步形成能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、平衡的能力,一般情况下,人体多具有较好的自然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及康复的能力。发挥这些能力的物质基础,中医统称之为“正气”,即脏腑之生气。《内经》说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真气内守,病安从来?”因此, 中医养生及防治疾病,首重调补正气,尤其是被称之为“先天之本”的肾气和“后天之本”的脾胃之气。

先天之本宜固护,后天之本需调养。

固护“肾气”的关键是“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。(趋安避害)就是不宜劳力过度,劳神过度,房劳过度。特别是放纵酒色,即房劳过度,是最损精耗肾的。此外,中医认为:“恐伤肾”,处于恐怖的环境和惊恐的状态,是非常容易伤及肾气的(如兵荒马乱中的人们,被双规、逮捕的高官,因长期处于恐慌之中,衰老得特别快)。   

调补脾胃的关键是“食饮有节,劳逸结合”。在日常生活中,饮食起居要有规律,特别在吃的方面,既要做到饮食结构合理、营养充足,以健脾胃,养气血;又要有所节制、温凉适度,以免伤及脾胃。同时还要做到劳逸有度,动静结合,以防产生“过劳损气、过逸困脾”之弊端。

1.2调补阴阳。

在中医理论体系中,阴阳是一个广泛而相对的概念。人体的任何组织结构和运动方式,都包含有阴阳,如被称之“先天之本”的肾,即包含有肾阴和肾阳(元阴、元阳)。现代遗传学认为,控制人类遗传特征的染色体共有23对(其中一对称性染色体,另外22对叫做常染色体),而每一对染色体中,一条传递父亲的遗传密码(阳),一条传递母亲的遗传密码(阴)。构成染色体的是脱氧核糖核酸,即DNA,其形态亦呈现为双螺旋梯形。

阴阳对立统一,互根互化,不可分割。

人体阴阳在其消长变化中的动态平衡,伴随整个人生过程。生命的存在,并不在于阴阳的盛衰,而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。人到中年以后即开始逐渐衰老,这是不可逆转的,但只要能维持阴阳的平衡,生命依然健在。人体阴阳的增、衰,是一个自然地缓慢变化的过程,一般情况下,无需刻意进补,只需注意趋安避害,顺应自然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就可颐养天年。但在伤病后体衰的情况下,或先天禀赋太弱的人,也可适当进行调补。

“调补”的原则和目的,还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则,有效的平衡阴阳。因此,无论运用药补或食补时,在调配饮食或药方时,多要做到寒温、阴阳适度搭配,如冬天里炖羊肉以补阳祛寒,可适度配以清热降气的萝卜,不仅美味可口。而且可起到温阳而不生火伤阴作用;夏天劳作时喝凉茶以清热解渴,老百姓都知道要放一点具有温热散发作用的姜,则可起到更好的防暑降温的效果,中医常用的一些经典古方的配伍,更是这样。(补泻兼施的六味地黄,阴中求阳的金匮肾气丸,补气固血的当归补血汤)

故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有关调补阴阳的原则做过一段很有名的论述: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生化无穷;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。”

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阴阳平衡的状态是有起伏变化的,前半生逐渐上升水平的平衡,后半生逐渐下降水平的平衡。其中,决定其盛衰变化速率的,主要是阳气。因此,养生大忌偏执地蛮补,这样可能加速耗尽人体的元阴元阳及潜能而早衰。隋唐大医家孙思邈(103岁)之“灯用小柱,不死之药”说:即是根据“油尽灯灭”的道理,若灯芯用“大柱”,则油易耗尽而灯易早灭,寿命就短;若灯芯用“小柱”,则油耗缓慢而灯火难熄,寿命就长

另外,中医讲究要根据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因时调补阴阳,以养生防病,以期达到防止或减轻某些慢性疾病复发的目的。

如所谓“冬病夏治”,就是根据“春夏养阳”的理论,对某些冬季严寒时易发的慢性病,借助夏季自然界阳气升旺的有利时机,用中医药的内外治法,扶养人体的阳气,以达到祛除化解体内伏藏的凝寒宿饮等阴邪的目的,以防止或减轻其冬季的发病,如现在颇盛行的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病的“敷贴疗法”等。(夏秋之交,以小剂量小青龙汤冲泡饮服,治疗周莉哮喘起效)

所谓“夏病冬治”,就是根据“秋冬养阴”的理论,对一些素来阴虚体弱或阴虚阳亢者,可借助自然界秋冬阴气当盛的有利时机,用中医药的方法滋补人体的阴精,以达到“阴平阳秘”的状态,防治夏季易发的上述“阴虚阳亢”类疾病,如现在已风行南北的所谓“膏方”和其他“冬令进补”的方药及食疗法等。(卫生厅医考中心小皋的小孩患过敏性紫癜,春天特易发作,并长期反复感冒,我于去年冬季制以滋阴养血,益气固表的中药膏方一剂,服后,不但3个多月以来未曾感冒过,且往年春季必发的紫癜及流鼻血、牙龈出血等症也一直未再发。)

1.3通畅气血。

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。生命在于运动。中医学认为:人体健康的维持,主要靠体内脏腑气血的通畅即有序地运转。人体气机运转的基本形式是“出、入、升、降”,一旦停息,即是人之生命的终止。正如《内经》所说:“出入废则神机化灭,升降息则气立孤危。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,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”。《金匮》:“五脏元真通畅,人即安和。”从临床观察来看,人进入中老年,都有明显的气虚血瘀的表现,如色素沉着、皮肤粗糙、老年斑的出现,身体发胖(人体发胖的时期往往并不是吃得多的时期,而是相对来说吃得少的中年以后,就在于自身阳气的虚弱,以致不能有效的运化饮食,转化能量,排泄废物,而让多余的营养和没有排泄掉的垃圾堆积和停蓄体内造成的)巩膜浑浊,唇舌紫暗,手脚麻木等等,多为瘀血表现,而老年常见的疾病如高脂血症、动脉硬化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中风、老年痴呆、前列腺肥大、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、颈椎病,其病机多与血瘀有关。因此,近年来,许多著名的临床医家和学者,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和科学实验研究,提出“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。”及“益气化瘀是延缓衰老的可靠途径。”

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为保持脏腑气血的通畅有序,可从如下三方面着手:一要保持饮食均衡,特别注意补充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,以充养气血,保证气机运转的能量;二要长期坚持适宜适度的运动锻炼,以增强气机的活力;三要善于调节情绪,保持健康乐观的精神状态,以防气机郁滞和逆乱。

我曾以通腑化瘀法治疗一脑震荡并肠梗阻患者田某,女,78岁。因摔伤而致“脑震荡”住省人民医院老干科,腹胀腹痛,大便秘结4d未解,神志恍惚,医院已下“病危通知”。患者形容憔悴,虽还能示意腹痛难受,但语音低微、断续不清,身体显得非常衰弱,我以手按触摸其腹部,则表现出痛苦状而拒之,深触之可及肠管内砣块状实物,舌质紫暗,中心苔黄而燥,脉沉实。予大承气汤合桃红四物治之,服药2次(1剂)后,患者即连续拉大便3次,腹痛显减;原方去芒硝,并减少服药剂量,续服3剂后,患者的病情及精神状态明显改善,遂以饮食调养数天后出院。出院后,患者仍腹中阵发隐痛,夜间尤甚,胃纳欠佳,舌质暗红,脉沉细。予行气活血健脾法,用《金匮》当归芍药散加香附子、乌药、桃仁、延胡索等调治,服完5剂后,腹痛消失,已能自行下楼户外活动。

1.4防治有度。

中医养生保健及其防治疾病特别讲究“致中和”。所谓中和,即中庸调和。“中庸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,就是“恰到好处”的意思。因此,中医养生保健的总原则就是“顺应自然”。 照顾生命,不宜过度,包括:营养过度,休养过渡,锻炼过度,用药过渡,关注过度,等等。物无美恶,过则为害。

中医防治疾病的核心理念就是“扶正祛邪”。扶正祛邪的目的,就是帮助保护和恢复人体自身所固有的抗病能力、协调能力和康复能力。而作为中医临床医师座右铭的“扶正不留邪”,“祛邪不伤正”两句话,就是防治疾病要到达恰到好处、适可而止的标准和境界。过度治疗,特别是过度地运用以“祛邪”为手段的破坏性治疗,如有毒中、西药物的不恰当或长期大剂量使用,抗菌素的滥用(美8克,中38克。重症监护室的老年患者---),对癌症病人过度使用手术、放疗、化疗等(刀、火、毒)。追求所谓“除恶务尽,彻底治愈”,往往欲速不达,甚至适得其反,而酿成“玉石俱焚,人财两空”的结局。因此,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;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,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。”

不仅治疗要讲究度,现代的诊疗技术的运用也要有度。如肖、季、牟、许---。因此,我提出:以人为本,以和为贵。

中医自古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谚语:

2.食饮有节

中医强调“食饮有节”,就是指吃食物、喝饮料要有规律、有节制。所谓“节”的涵义有二:一是节律,二是节制。

我国是一个文明早熟的国家,对于饮食文化尤为讲究。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:饭食不嫌其精,鱼肉要切得细。饭菜馊了,鱼肉腐烂了,食品变了颜色,或有了臭气异味,或烹饪不当、没有煮熟等,都不要吃。还特别强调要定时用餐,即不到进食的时间或需要吃东西时候,不要随意用餐。(见《论语·乡党》)

现在提倡科学的饮食,其总的要求是:饮食结构合理,主餐按时定量,饮水及时充足。

3.1合理的饮食结构。 就是要注意饮食种类的搭配,即在保证人体营养需求的前提下,尽可能选择天然新鲜的食物,以五谷杂粮为基础,多食蔬菜与水果,适当配食鱼肉禽蛋等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我们古人就提出了人类饮食搭配的原则,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说: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。”《内经》所列出的这一食谱,是非常科学的。一是这四类天然食物包含了人体所需的7大营养素;二是食物结构主次分明,即素荤搭配,以素为主;并提出,还要根据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及气味等特点进行合理搭配。世界癌症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会曾联合出版了《膳食、营养与癌症预防》一书,指出选择适宜的、多样化的和营养平衡的膳食,加上适当的体力活动,且持之以恒,可以减少35%=45%的癌症发生。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出版的《WHO/FAO关于膳食、营养与肿瘤等慢性病的预防报告》中也持同样类似的观点。

3.2主餐要按时定量。 一日3餐,按时用餐,遵守早吃饱,午吃好,晚吃少的大原则。特别是老人,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差,饮食更宜清淡可口,并适当减少每餐食量,增加进餐次数,如实行一日5餐制。中医一直强调节制饮食,食勿过饱,食宜清淡,饭蔬为主,节制肉食,少盐少酸。(孙思邈)已达到“轻身延年”的目的。

现代实验研究认为,目前人类真正能延长生命的办法,还只有合理的节制饮食较为可靠。科学家们做过实验,发现适当控制食物热量的老鼠,比喂以正常食量的小鼠寿命延长一倍。猴子、果蝇的实验结果也相同。现在一般认为两类人易患癌症,即贫穷而营养不足的人(贫癌)和富贵而营养过剩的人(富癌),营养过剩,尤其是热量脂肪过盛的人易患消化系癌(口腔、食管、胃、结肠、直肠)、呼吸系癌(咽、喉、肺)和内分泌系癌(乳腺、胰腺),因此,世界抗癌组织提出,预防癌症的膳食中“控制膳食脂肪摄入在总热量的30%以下”是首选。即使在癌症的治疗中,有的专家也认为要适当节制饮食,并提出“少吃一口,多活一天”的说法。一般来说,吃得太多,非但加重了人体代谢的负荷,而且使体内的废物垃圾产出过剩、堆积增多而容易致病,也使体内自由基增多而加快衰老。因此,适当的节制饮食,是保存人体潜能,减少体内代谢废物的积累,有利健康、延缓衰老的有效措施。著名西医专家洪昭光教授在向大众讲授保健知识时,也经常引用中医的观点,提倡要节制饮食,生活简朴,认为:食用七分饱,少食多餐,正餐一素一荤一菇足也。

3.3饮水需及时充足。 水是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东西。要科学饮水,主要是饮用干净、新鲜经过煮沸的自来水,包括清洁的山泉水和井水。除了感到干渴了一定要喝水以外,每天还需定时喝5、6次水,每次约250毫升左右,尤其在清晨起床后的一次饮水量还要适当增大一些,以补足整个夜间机体组织的水分消耗,清洗胃肠。一般成人保证一天总饮水量在2公升左右。  饮水温度要适宜,以空腹时饮水为佳。一般来说,夜间临睡前喝一定的水或清淡饮料,可以补充血容,稀释血液,有利于静息中的人体血流的畅通运行。但有的医学专家认为,睡眠对人健康至关重要,而影响老人睡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夜尿频,因此,对夜尿频的老人来说,最好每天下午5时左右就开始尽量少喝水或不喝水,不喝汤,以防止夜间尿频,保证睡眠的安稳。可供参考。

3.4喝粥: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和民间调查,我国的长寿老人中,有许多都有长期喝粥即吃稀饭的习惯。实际上,喝粥是一个很好的把控制食量和补充水分相结合的饮食方法。因为,粥量多质少易消化,既易饱腹充饥以满足一时的食欲,又起到控制饮食和补充水分的作用。中医还认为粥还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,特别适合早晨和老人及病后康复时服食。但是因为米粥消化吸收快,患糖尿病的人不宜多食米粥,可以适当喝点杂粮粥。

“药食同源”。现在时兴用药粥及药膳养生,药粥如果配置合理,使用得当,对于养生、防病及病后康复,是有一定的益处的。试举下列药粥供大家参考选用: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,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胃,山药鸡筋陈皮椒子粥健脾固肠,生姜紫苏红糖粥御寒止呕,鱼片生姜粥驱寒和胃补气血,胡桃枸杞山药粥滋肾润肺补脾胃,山楂红枣橘皮粥健胃消食降脂,黄芪苡米绿豆粥补气利湿、解毒抗癌,等等。

3.5饮茶:饮茶是中国老百姓日常开门七件事(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)之一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在唐代即很盛行,并对我国西域各地乃至世界各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。

饮茶之所以如此持续和广泛的流行,关键在于茶是一种有利人们身心健康的天然绿色饮料。茶叶的种类,主要根据制作的方法分为红茶和绿茶两大类。绿茶:是采摘后直接炒制而成的,多以清明前采制的茶为佳,具有清心醒脑、清热、利尿、解毒、抗癌等作用。据研究,绿茶的主要成分茶多酚,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,具有很好的抗自由基的作用以防衰老的作用;茶多酚进入人体后,能与致癌物质结合,使其分解,降低致癌活性,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,因此,饮绿茶有一定预防肝癌等消化道癌发生的作用。红茶:是经过堆放发酵等方法制作而成的,除一般茶的功用外,其降脂通心脉的作用则更好一些。由于红茶是经过发酵制作的,含鞣质较绿茶少,其性较绿茶偏温,故对胃黏膜的负面刺激较小。红茶中还含有丰富的黄酮,据有关研究认为,有规律食用含有黄酮类食品的人,死于心肌梗死者的可能性很小。

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可以观察到,饮茶还具有增添情趣,提高效率,改善心境的作用,如社交时以茶会友,用脑时以茶提神,休闲时以茶宁心,烦闷时以茶解郁等。

茶在中国,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
从字面上讲,“茶”是人在草木之中。当你闲坐明窗净几的家中,一杯清茶在手,看着嫩芽在杯中飘逸,绿叶在水中舒展,茶香扑鼻而来,令人有如坐在阳光明媚的草地,走进生机盎然的森林,就会有心旷神怡,神清气爽的感觉。

以茶象征高寿,即108岁(“茶”字拆开,为二十加八十八)。我国著名的哲学家、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冯友兰,享寿95岁。在他们过88岁生日时,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同庚好友、著名哲学家金岳霖教授,以表互励共勉之情谊:“何止于米,相期以茶”。这是什么意思?就是说我们何止只活过八十八岁(米寿),我们期望都能活到108岁(茶寿),加油吧!老兄弟!

饮茶需注意几点:有消化性溃疡和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忌饮茶;有失眠症的人不宜午后饮茶;尤其不宜饮浓茶和睡前饮茶;饮茶别贪“新”,以免“醉茶”。此外,饮茶还有四季有别讲究,

即:“春饮香茶解郁结,夏喝绿茶清暑热,秋尝普洱与乌龙,冬品红茶伴寒雪。”可供参考。

3.起居有常

所谓起居有常,就是指人每天的起卧作息规律有序,有良好的生活习惯。包括按时作息,定时用餐,保持清洁,及时溲便等。

2.1按时作息。

按照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原则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。一般成人要保证每天8 h左右的睡眠时间。通常情况下,以清晨5时左右起床,晚上11时前睡觉,中午午睡1个小时为好。不然,就对人体的健康和工作都会带来不利影响,轻则精神萎靡不振,工作效率底下;重则免疫力下降,有损健康,罹患疾病,甚至缩短寿命。这就是中医所谓“生病起于过用”的道理。

中医学还特别强调要顺应自然,根据自然阴阳交替变化的规律按时作息。一是要确保一天之中,阴阳盛衰的交替时段(子时、午时)的睡眠,俗称“子午觉”。二是要顺应一年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,适当调整起卧时间。

2.2讲究卫生。

要做到每天及时洗漱,经常打扫卫生,勤换勤洗衣被,适时敞开门窗,以保持个人身体和环境空气的清洁卫生。特别是每天坚持最少早晚两次漱口、洗脸,一次洗澡(活动出汗后还要及时洗澡),养成餐前餐后、下班回家、溲便之后都及时洗手的习惯,这对于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,防治牙齿的病痛早衰,疏通全身气血,预防疾病感染,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不仅要坚持,还要认真做到位。原北大校长、著名的经济学家、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一生屡经坎坷,却活到了101岁,他养生健身的秘诀很简单,就是从青年时代起,每天晚上就寝前总要认真进行一次热、冷水浴(先用热水洗泡身体15分钟,待汗出后出浴擦干,过3、4分钟再进行冷水盆浴。)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。此外,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,保持小便的畅通与及时,也非常重要。

已故的神经生理学泰斗张香桐院士,一直到九十多岁,仍神采奕奕,思维敏捷,并还能坚持上班做科学研究。他曾从自己的专业出发,专门谈论健脑的问题,提出健脑四原则,即“整体、有序、自控、学习”。其中,他特别强调生活要规律有序。认为:脑健康与身体健康分不开,健康的头脑寓于健康的身体,而身体好,一定要有规律的生活,作息有序。”他老人家一般清晨5时起床,晚上10时就寝,中午午睡一个多小时,从不轻易打乱;每天起床后,他喜欢自己整理房间,做到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尽量自己做。每天上、下午他从家里步行十多分钟到所里上班,风雨无阻。一日三餐,定时定量。

被称为我国营养学的奠基人的郑集教授,自称从不服用保健品,他的养生经验就是“合理饮食,作息有序”,晚年他的书桌旁有一张纸写着他的作息安排:“早上5:00起床,中午12:45午睡,下午3:00左右起床,晚上10:00睡觉”郑老照此严格执行,再冷的冬天,也得按时起床。2009年,当他的学生为他祝贺110岁生日时,仍然思路清晰,言语流畅,是世界上最年长的教授。

中医古典名著《诸病原候论》的作者,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曾昌导养生“起居法”,为历代谈养生者所推崇。方法有四:理发:早晚以手指梳头理发,以疏通头部气血,具有健脑、固发的作用;叩齿:朝夕以上下齿相互频频叩击,具有坚牙固齿、清热防病的作用;漱醴泉:用舌在口腔内不停的搅动,待津液满口后,分三次缓缓咽下,具有引肾水以上润口咽、下溉五脏等作用;握固:双手做紧握拳头的动作,反复数次,具有固精明目、调畅气血、延缓白发及益寿的作用。

4.适度运动

动则不衰,生命在于运动,运动有益健康,已是古今中外都认可的一类常识。运动养生,我国古代称之为“导引”,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的古籍中,就有专教人们习练的“导引图”;后汉名医华佗模仿自然界五种禽兽的动作创立“五禽戏”,以供演练健身,防治疾病之用。现代普遍认为,运动可以更好地维持身体的结构和功能,控制肥胖,延缓衰老;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能力,防御疾病,促进康复;可以帮助建立有序的生活规律,改善睡眠,提高工作效率;可以活跃人际交往,增添生活情趣,使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具活力和自信。有实验研究表明。同样年龄人,在同一时间环境,不运动的人比坚持跑步、快走等运动的人得癌症的机会多9倍;运动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原因之一,是运动时人体出汗,排出体内的铅、镍、铍和锶等致癌废物,而且其排出量之多是尿所无法比拟的。因此18世纪法国医生蒂索曾有一句名言:“运动就其作用来说,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品,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都不可能代替运动的作用。”

我国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苏步青先生,享寿101岁,直到90岁高龄仍然非常健康,思维敏捷,还担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。其长寿不衰的秘诀何在?苏老回答:“我每天步行两公里,加上一套练功十八法。”此外,运动养生,不仅只是肢体的运动,还包括脑子的运动,运动脑子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。前面提到过的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先生就极力主张依靠勤奋地、反复地学习达到健脑的目的,认为:智慧的高低主要依赖于脑内神经元路线的链接(突触)是否足够丰富,而这种链接又是经过复杂的学习过程才能建立起来的,因此,“脑愈用愈灵,不用则废”的格言是对的。(上千亿神经细胞和10的14次方以上的突触组成)

中国传统的运动养生项目主要是导引之类及五禽戏、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气功等各种功法拳种,综合我国这些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:一是以柔和为贵,不主张大幅度、过激烈的强运动。二是劳形守神,形意相随,动静结合,以达到心身兼养的目的。三是肢体运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、相协调,有的还与自我按摩相结合。古今许多养生家的经验认为:通过转换呼吸的方式,增强呼吸的深度,调节呼吸的频率,增强腹肌的运功和内脏的蠕动,能更有效的采纳大自然中的“清气”以冲养气血,排泄体内的“浊气”以条畅气机,达到“健体轻身、形神合一、延年益寿”的效果。

通过运动达到养生保健的关键有两点:一要简便易行,持之以恒,二要适宜适度,量力而行。此外,人专持于某一行为姿势太久,也会有损于健康,《素问·宣明五气论》说:“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,是谓五劳所伤。”这些古训都有一定的道理,对现代人来说,特别要注意不要久坐久卧,因为长时间坐卧不运动,则会导致肌肉松弛、萎缩和肥胖,减慢血液循环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,减弱肠胃蠕动而影响消化功能,降低呼吸功能而减弱体力和脑力,还会使椎间盘和棘间韧带,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僵持状态而导致颈肩腰背酸痛、脊柱变形和骨质增生等。因此坚持适当的运动对现代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。

推荐几种简单易行而又有良好养生保健作用的运动锻炼方式:

快走:以10分钟走1200步左右、持续40分钟为宜。可以同时配合做一些腰部、上肢及足跟后踢臀部的运动。走路融入生活,可以随时进行,易于持之以恒,可以达到全身锻炼的效果,特别是下肢的运动,可显著的改善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。

快走与慢跑孰优?我认为快走比慢跑更安全而少弊端。一是因为对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来说,慢跑容易发生意外,有诱发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,根据美国一分调查报告显示,慢跑中大约11万个小时就有一次猝死发生;二是因为慢跑时脚部要承受自身体重3-4倍的重量,而步行只承受自身体重1-1.5倍的重量,因此,长期跑步容易造成人体足部及踝关节、膝关节的损伤,(特别是对40岁以上是人来说,尤其是妇女,经过半年的慢跑后,下肢关节的不同程度的损伤者,克达40%)而与之相比,步行是全脚着地,承重远轻于跑步,则十分安全。运动生理专家认为:“人类无法把跑步作为一种规律的终身运动方式健身,因为人体不是为跑步而设计的。”

太极拳:24式简化太极拳就可以了。每式可重复多练几个来回,以适当延长每套的用时到10分钟左右为佳。宜在安静而空气新鲜的空旷之地进行,动作要舒缓,劲力宜内敛,最好适当配合呼吸和意守。可达到全身锻炼,内外兼修,身心合一效果,特别是能够增强下肢的力量,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。

游泳:不需追求速度,每次500M-1200M,在水中游动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为佳,体弱的老年人20分钟左右为宜。可以起到全身内外均衡锻炼作用,尤以调节情绪、降低血压、治疗膝、踝关节退行性疾病及挫伤有效。

兵乓球、羽毛球、跳舞等:除体力及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外,可提高人的灵活性、反应能力;防治脑及眼的早衰。

钓鱼:钓鱼可以解乏、清神、养性、顺气、健脑、增加食欲。垂钓时需脑、手、眼相配合,静、意、动相协调,是一种导致心神安宁、颐养性情的野外娱乐活动。

5.心态平和

中医学认为,人与一般生物是有本质区别的,人是万物之灵,人是有精神、有情感的,人的健康和疾病,除了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及一些理、化、生物因素和居处环境有关外,还与心理情志因素有极大的关系。体强谓之健,心宁谓之康。只有形体和心理都健康稳定,达到“形神合一”的境界,才是真正健康的人,称之为“身心健康”。对于人的健康及保健和康复来说,内心的稳定、精神的因素往往尤为重要。因此,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”俗语则说:“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不如动补,动补不如静补,静补不如心补。”

情绪过激地波动,导致人体气机逆乱、五脏功能失调而致病。《黄帝内经》认为:百病皆由于气机的逆乱。如:“怒则气上”(伤肝),“喜则气缓”(伤心),“悲则气消”(伤肺),“恐则气下”(伤肾),“思则气结”(伤脾)。

我国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的一项398例胃癌配对调查发现一个共同点,即胃癌患者都有经常生闷气的情况;同时,各地调查还发现性格开朗、精神健康的人不易患胃癌。说明不良的精神因素可以导致胃癌的发生。

有研究表明:当强烈的精神紧张刺激,使人丧失应对能力而表现出抑郁、沮丧的情绪时,会促使皮质类固醇激素分泌过度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,且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数量也明显减少。因此,乐观豁达的精神、宽容平和的心态,对一个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。

除了上面所举的一些长寿的人以外,从人格和心态的角度来看,如下几种类型的人多能长寿:

一是顺应自然,随遇而安的人。这类人看似低调,多是一些很有智慧的人,遇事看得透,想得开,以理化清,心无死结。如老子,庄子。(看破生死,就不会贪生怕死。生理、心理、哲理)

所谓:智者乐水,细水长流,流水不腐。

二是心胸开朗,与人为善的人。心胸开朗则少私欲,不计较眼前得失;与人为善则得人和,不易产生矛盾和纠结。所谓“仁者寿”。

所谓:仁者乐山,青山不老,山高路远。

三是献身事业而又不急于求成的人。胸怀大志,兢兢于事业而心无旁骛,怀苍生之念而少私欲,可颐养浩然之正气,坦荡无畏。不急功近利,则能坚忍不拔,遇挫不馁,心态稳定。这类精英,不仅每成大业,且多健康长寿。如孔子、孟子、毛泽东、邓小平、钱学森等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难免遇到不幸和打击,产生悲伤、恐惧和失落的情绪。怎么办?我的忠告是四条:

想得开,听人劝,走出去,看医生。

想得开。任何事情总是在发展变化的,祸福是不断转换的,不要过于计较眼前得失。很久以前,在西北边陲要塞附近住着一个老头,养了一匹马,有一天,那匹马却无欲无故地跑失了。他的邻居知道后都来安慰他,老头却说:“丢了一匹马,说不准还是件好事呢!”众人都不理解。没过多久,那匹马却又突然回来了,还带来了一匹高大的骏马。近邻们知道后又纷纷来道贺。老头又说:“马失而复回,还多带了一匹,这不见得是好事。”果然,不久老头的独生子因喜欢骑那匹生马,却不慎摔下马来,摔断了腿骨。老头的亲友们知道了,都赶来看望慰问,可老头却一点不伤心,并说:“儿子的退摔断了,不见得就是坏事。”大家都被老人搞得糊里糊涂。可是没多久,老人的话又应验了。原来不久,匈奴入侵,村里的年轻人都被征去打仗,等战事结束,大部分应征入伍的青年都战死疆场,唯独老头的独生子因跛脚残疾而未被征召,保全了性命。这就是有名的成语: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。

我自身的经历和在人生历练中形成的理念,也证明了“得失转换”,“祸福相依”,“塞翁失马、焉知非福”的道理。不要为小利去损人,去和亲朋好友撕破脸;不要为了所谓升迁高就,而有损自己的人格。----

听人劝。任何现象都有两面性,观察思考的角度一转换,给人的感觉就大不一样。但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有些人遇事总是习惯向往坏处想,忽略了好的一面,这就需要与人交流,听人劝告,去发现快乐的另一面。星云大师曾讲个一个故事:从有个婆婆,每天都要哭,人称哭婆婆。有一个大师知道了,就来问这个哭婆婆:“你为什么天天总是哭啊?”哭婆婆就说:我有2个女儿,大女儿嫁给一个卖伞的,二女儿嫁给一个做粉条的。我一看见天不下雨,就想到大女儿家的伞卖不出去,她家的生活就成问题,我就要哭;一看就天下起雨来,就知道儿女家做的粉条晒不干,二女儿家就买有收入,我也要哭。大师听了,就开导婆婆说:“这好办!天下雨,你就想到大女儿,今天的雨伞可以买个好价钱了;出太阳,你就想到二女儿,她家的粉条晒干了,一定卖了好些出去了。”老婆婆听了大师的话,不再哭了,天天喜笑颜开,成了一个笑婆婆。这可说是:“破涕为笑,一念之间”。

走出去。在遇到不幸或难以释怀的失落和不快时,可以主动改变居处环境,走出去。如:背着行李,结伴旅游;改变行装,去做户外运动。实践也证明,遇到不顺心的事,及时走出去参加打球、游泳、跳舞等运动,不仅能分散注意力,而且,随着运动中的出汗,心中的郁闷也随之派遣释然。此即谓:“别境移情,卸下包袱”。

看医生。现在有专门的心理医师,精神科医师,医生可以辅导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、药物调治。其实,中医对许多心理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方法,可供选择。

谢谢大家!

(转载)

地址: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路130号  邮编:425199  电话:0746-6382852 

版权所有:湖南科技学院高等数学精品课程  All Right Reserved  

湘ICP备05005379  网站建设:嘉杰信息  网站管理入口